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悼!台鐵台北機廠的未來

台北機廠...不是台北機場哦, 只要是對台灣火車有點瞭解的人多半都知道這個地方,  這裡是台北市地面最後還看得到台鐵火車的地方, 已經在日前悄悄的停用了, 而這塊位在晶華城對面的超大面積用地, 看來是有不少腦殘的人在動歪腦筋... 關於此地未來會如何變化, 以目前主事者的規劃來看, 似乎砍掉重練的可能性很高, 如此拆掉可以創造工作機會, 重蓋又可以再創造另一次, 簡直就是超聰明的做法啊, 再加上現在流行的藝術文創跟鐵道意像, 某些人就能再被歌功訟德一番....




這種斬草除根的文化, 不要也罷! 



以下轉錄幾則相關新聞報導, 可以好好的想想..
=============================================================
2012-3-19[自由電子報] 

反對「中華文化」欺壓臺灣鐵道文化遺產!
◎ 洪致文

馬總統在治國週記最後一集,特別請到學有專精的鐵道作家蘇昭旭與談,聊了許多台灣鐵道文化保存的願景與作為。然而,在這表面的鐵道文化秀背後,卻放任手下的「中華文化總會」,覬覦台鐵的台北機廠用地,要將這臺北僅存最後也最重要的工業遺址,以所謂「奧賽美術館概念」保存與開發。鐵道文化被這個中華文化所欺壓的事實,正透過一股背後的莫名勢力在運作著。

台北機廠是台鐵於1930年代中期興建的鐵路修理工場,是臺灣鐵道邁向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台北最後僅存的最大片工業遺址。雖然內部的澡堂已經列為古蹟,但廠內大跨距的各種修理工場,歷經美援而經歷臺灣鐵道技術發展的辦公室等建物,都仍一直使用中。這座工廠因台鐵計畫將整座廠搬遷至富岡後而會功成身退,日前的斷軌便是這整體計畫中的一環。台北機廠內那些挑高的廠房空間,非常適合用來展示大型鐵路維修機械,以及收容臺灣各種各樣珍貴的火車,甚至也可作為老巴士老公車的室內展示場,整體空間就是一個現成的交通科技史博物館!

然而,這樣有著工業遺產歷史意義的場所,卻在中華文化總會劉兆玄的多次關切下有了莫名其妙的方向逆轉。該會建議以法國「奧賽美術館概念」來保存與開發,所以造成台鐵與台北市文化局加以配合,非常可笑地要將整座廠只有「澡堂」列為古蹟,其他組立工廠等列為歷史建築方便改造為美術館。更甚者,其他像是美援時期重要的柴電機車工廠,或者客車工廠,均以「保留建築構件」或「鐵道意象」的操作來進行文資保存。試想,一座臺灣這麼重要的鐵道文化與工業遺址,最後只有一個澡堂是古蹟,其他都被改造得不倫不類,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中華文化」啊!

這整個區域,是臺灣鐵道科技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場域,竟被「中華文化」欺壓而要整碗搶走,破壞與改造,整個文資審查也在近期要悄悄開始啟動。一旦這樣的文資審查在官方掌控中成為定局,就將與當年華山車站的議題一般,政府會以「完整走完合法程序」,「尊重專家意見」的方式成為定局而永無翻身餘地。基於保存臺灣重要鐵道文化資產的使命,我們堅持整座台北機廠應當低密度開發,盡量全區以重要古蹟方式指定,不止替臺北留下最後一大片的工業文明遺跡,也替臺灣的交通科技史博物館催生。我們真誠的希望,馬總統治國週記裡對於鐵道文化的熱愛,不是一場表面的作秀而已,而是能更積極地有所作為!(作者為鐵道文化協會監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 
以下轉錄自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網頁:

本會立場-關於「台鐵火車醫院 將變身台版奧塞館」之意見 @ 2011.12.12

根據中國時報2011.12.11的報導「台鐵火車醫院 將變身台版奧塞館」所引發的迴響,以下為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的意見。

據報載,中華文化總會這次構想以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的例子,給台北鐵路機廠(以下簡稱北廠)一個可以在機能功成身退後,把組立工廠的場域轉化為展出台灣近代藝術的美術館機能,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這是國內廠房空間再利用的標準思考,國內的華山藝文特區或是台中酒廠等地就是這樣子留下來,日本更有不計其數的成功案例,就連經過文革洗禮的中國,也懂把北京的一處廢棄工場造就成798藝術區。

奧塞美術館的前身是巴黎連結法國西南部的鐵道旅客總站,拱窗、圓頂及優雅的山牆等樣式建築的造型,讓它適合轉型為美術館; 北廠是機械工場,兩側的大扇落地窗與中央挑高天井是因應工作流程中需要自然照明及通風,高聳的廠房及大跨距樑柱是因應車輛拆解吊掛及搬移之工作所需,工廠建築與車站構型、機能不同,奧塞車站若非具華麗的樣式建築風格,且與相臨的塞納河畔景觀與對岸羅浮宮等知名博物館一併以都會文化帶狀考量下,要政府耗去龐大的改裝經費,維持美術館高標準的典藏與展出環境,換得藝文環境與觀光效益,談何容易!
北廠的組立工廠是否有巴黎奧塞美術館一樣的條件成為新的台北市藝術地標? 權衡國內(特別是台北)的工業文化資產的發展潛力,我們認為組立工廠的未來有更獨特的發展選項: 成為一處融入工業文化資產教育、都市更新開發、生動的鐵道博物展示場地。北廠是台灣第一座以標準生產線概念規畫的鐵道車輛修理廠,前身北門鐵道工場、清代機器局,一脈相承,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工業史縮影。鐵道又是國家基礎建設,北廠留下來的豐富資產足夠讓世界各國的鐵道技術史研究者產出更多的學術能量,工廠經過合理的改造,即成為理想的鐵道或是交通博物館,讓流散各縣市的鐵道靜態展示車輛有最好的歸宿,如設定為交通館,還可利用挑高的廠房懸吊幾款古董飛機,廠區擺設退役的巴士; 廠內還有自機器局時代使用至今的蒸汽鎚、木模具等重要機械文物,訴說百年台灣近代工業的源起,再也找不到比北廠更好的場地,陳列主題明確、展出多元、動態機械展演,更是有趣! 規模就算不是世界最大,至少也是亞洲領先、台灣第一!

北廠的再生有上述的主題,就無需再複製華山藝文特區的內涵(華山已經存在,不用爭第二! ),而複製奧塞美術館的構想,又因為場域條件完全不同、設定收藏品的差異性等條件,與其類比為台版奧塞美術館,還不如在文風優雅的台北(或新北)市找一個符合典藏標準的台灣近代藝術作品場域,應非難事,且新建館舍,時程及經費也比北廠古蹟的大改建,更好掌握。
正面肯定文化界終於有共識,不讓這座組立工廠—北廠內精華中的精華,淪為都更的祭品或是移為展示館以外的用途,是好的起頭! 由國家文化總會改名後的中華文化總會過去較少關切北廠、甚至參與鐵道文化調查與經營的機會,往後可以與廣大的鐵道愛好人士與各個鐵道文化專業社團,共同遊說明年成立的文化部,把北廠案列為指標性的規畫,尋求共識,這是台北市少數殘留的大型工廠遺址轉型為國家級鐵道博物館的最後契機,都市更新在即,如何善用豐富的資產,與開發共存共榮,將鐵道工廠的前世留給未來的鐵道主題展館,應該是再自然也不過的選擇。
(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發言人 *鄭銘彰 )
*曾任文建會2002年主辦台北鐵路機廠口述歷史暨廠區環境調查報告審查委員, 本協會第四任會長

======================================================================

另外, 在鐵道情報的網頁, 有對台北機廠更精闢的介紹:
支持「臺北機廠」全區保留,成立「臺灣交通產業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