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東京行的第一個重點行程,就是位在上野的國立科學博物館。由於宜蓁沒有興趣,所以又是我自行前往逛館,一早就搭上JR往上野出發去。
 |
國立科學博物館正面 |
國立科學博物館是由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科學博物館運營的博物館設施,創立於1877年,歷史十分悠久,本館設立目的,是「通過關於自然史的科學及其他自然科學及其有關應用的調查、研究及有關這方面資料的收集、保管(包括育成)以及公眾的公開閱覽」。主要建物有日本館及地球館兩棟,館外有一隻巨大的藍鯨原尺寸雕像,另一側則是擺了一輛D51展示。由於只安排了一個上午參觀,就把握時間一開館就來報到,入口在日本館的B1,門票630円,算是很親民的價格。
 |
入口 |
 |
鐵道名機D51型的D51 231 |
 |
原尺寸藍鯨模型 |
以下各樓層地圖編修自[國立科學博物館(館內導覽)],編號則是借用各展間的編法。日本館B1F
本層為入出口設置所在,前段為紀念品商店及休息室,後方是360劇場(未逛),最後面則是通往地球館的通道。
 |
B1有紀念幣販售機,可惜搶手的都售完了 |
 |
很吸引人的轉蛋機 |
1F:日本館 中央大廳
日本館竣工於1931年9月,是新文藝復興風格的設計,中央大廳由一樓挑高設計至3樓,屋頂及樑側有雕花裝飾,與台博館有些神似,目前建築為國家指定重要文化財。
 |
中央大廳上方為圓頂構造 |
日本館1F 企劃展示室目前正展出的企劃是海生無脊椎動物的世界,無脊椎動物是海洋生物種類中佔非常大部分的一群,本次展覽將透過介紹這些海洋無脊椎動物有趣的形態、生態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探索它們多樣化世界的吸引力。展期只到明天,還真是趕上最後一波。
 |
企劃展由今年3月12日至6月16日 |
展出主題如下:
第1章 多樣的動物世界
 |
現在的後生動物共有34個動物門,其中33個是無脊椎動物 |
 |
中央大廳地板上用系統樹來分別介紹各門的演化 |
 |
軟體動物門放了一個硨磲貝當代表 |
 |
這一群是會脫皮(換殼)的動物 |
 |
從多細胞化再下分是兩側對稱 |
 |
原口發育為口 |
 |
展場大廳 |
第2章 神秘海生無脊椎動物的形態與生態
 |
從身體對稱到口的位置都是分類的依據 |
 |
由口的位置再分出前口動物與後口動物 |
 |
脫皮就可以長大 |
 |
蜘蛛蟹、蟬脫及蛇脫(咦? 這是脊椎動物吧?) |
 |
無脊椎動物的演化樹 |
 |
動物的各種對稱性 |
 |
軟體動物與環形動物 |
 |
節肢動物的高腳蟹 |
 |
棘皮動物門與刺胞動物門 |
 |
海綿動物門 |
 |
大王具足蟲 |
 |
軟體動物門 |
 |
群體動物海鞘 |
 |
寄生動物 |
 |
獲取水中氧氣的方法 |
第3章 與人的關係 |
Q: 石灰岩的來源是? |
 |
無脊椎動物是重要的食材來源 |
 |
珊瑚與珍珠皆可做為寶石 |
 |
用做建材或生物醫學用途 |
第4章 瞭解海生無脊椎動物的意義
 |
海生無脊椎動物的親子關係 |
 |
海膽與其幼蟲 |
 |
尾索動物門的海鞘 |
 |
瞭解海生無脊椎動物的意義 |
 |
俯瞰中央大廳 |
日本館1F南翼 觀察大自然的技巧.jpg) |
1F南翼展廳介紹 |
主題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曉時間、洞悉微小」,展品介紹如下:
※上知天文--天球儀、天文--
V-1 日本曆法的變遷
V-2 江戶時代的天球儀與地球儀
V-3 用望遠鏡看到了什麼
.jpg) |
1樓南展廳 |
.jpg) |
日本曆法的變遷 |
.jpg) |
天球儀 |
.jpg) |
各種天球及地球儀 |
※下知地理--地震儀--
V-4 解讀地面的震動
V-5 地震儀的進步
V-6 持續改良的地震儀
.jpg) |
地震儀 |
※知曉時間--時鐘--
V-7 不定時法與和式時鐘
V-8 邁向現代的時鐘產業
-EDIT.jpg) |
日本古代的尺時計 |
.jpg) |
近代日本製造的鐘錶 |
.jpg) |
日晷 |
※洞悉微小--顯微鏡--
V-9 從好奇心萌芽的科學之眼
V-10 向極小世界的挑戰
.jpg) |
古早的顯微鏡 |
.jpg) |
近代的顯微鏡 |
2F:
日本館 2F北翼 日本人與自然
 |
2F北翼展廳介紹 |
講述四萬年以來,日本列島上日本人的形成與變遷
※日本人的旅程
IV-1 日本人的歷史旅程
 |
日本人口從繩紋時期約620萬人到現在約1億2620萬人 |
 |
早期日本人的模型(蠟像?) |
 |
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化石 |
 |
既然是石器時代就要配各種的石器 |
※靈巧生存的繩紋人-狩獵採集文化
IV-2 解讀骨骼-繩紋人是怎樣的族群
IV-3 繩紋人的生活
※來自大陸的彌生人-水田稻作文化
IV-4 研讀骨骼-彌生人是怎樣的族群
IV-5 彌生人的生活
※現代日本人的形成
IV-6 區域群體的變遷
IV-7 琉球人、本土日本人、愛努人
※從骨骼知曉祖先們的生活與健康
IV-8 骨骼會說話
IV-9 近代的祖先
 |
繩紋人 |
 |
繩紋人到彌生人 |
※圍繞著人與社會的生物
IV-10 日本人所開發的自然
IV-11 被帶入日本列島的生物們
IV-12 瀕危的生物們
IV-13 日本人培育的生物們
※日本人與大自然的運作
IV-14 多樣化的稻米
IV-15 伴隨著稻作的環境變遷
IV-16 稻米與技術的發展
 |
日本原生的家畜 |
日本館 2F南翼 生物們的日本列島
 |
2F南展廳介紹 |
展示生物在日本列島的遷入、適應策略,以及地理隔離的演化特色※遷入與種化的足跡
III-1 DNA揭曉的生物史
III-2 鳥類述說的外型演變
III-3 源於熱帶與副熱帶的海洋動物
 |
用高度來顯示各種生物的種數 |
 |
棕熊是日本原生物種 |
 |
鳥類外形變化 |
 |
熱帶/亞熱帶的生物 |
 |
珊瑚蟹多樣性 |
 |
超迷你的珊瑚蟹 |
 |
依存於細枝鹿角珊瑚的動物們 |
 |
依存於軸孔珊瑚的動物們 |
※植物們的適應策略
III-4 與地質史相關的植物
III-5 殘存於高山的冰河時代植物們
III-6 分布在特殊區域的植物們
 |
植物們的適應策略 |
 |
高山上殘留的冰河時期植物 |
 |
地理隔離的植物 |
 |
特殊區域的植物 |
※被海洋隔離的動物們
III-7 脊椎動物述說的島嶼歷史
III-8 西南群島原生的陸生貝類
III-9 昆蟲種化的機制
III-10 布萊基斯頓線與鳥類
III-11 小笠原群島的生物
 |
海洋也是造成生物隔離的因素 |
 |
陸生貝類理所當然會受海洋隔離 |
 |
因為隔離造成昆蟲物種的分化 |
 |
好大的鍬形蟲模型 |
 |
布萊基斯頓線兩側的鳥類有較明顯的差異 |
 |
布萊基斯頓線就在現今的津輕海峽位置 |
 |
小笠原諸島遠離大陸陸地,生物長時間隔離而自成演化 |
 |
硬殼蝸牛屬(一種陸生貝類)在各島的外觀 |
 |
各島的硬殼蝸牛多少都有些差異 |
※適應氣候
III-12 北邊大、南邊小
III-13 與雪共存
 |
山豬的體型北方的比較大,南方的比較小 |
 |
秋田蕗(前一張圖後方的植物)在北日本葉子可以長到1.5m大 |
 |
適應雪地的動物 |
 |
椿(ツバキ,山茶花)分化為雪椿及藪椿 |
 |
雪椿(左)及藪椿(右)的花比較
|
3F:
 |
3F北翼展廳介紹 |
本展廳講述日本列的誕生,有大量日本本土的化石及岩石標本,幾乎是我停留最久的一個展區。
※雙葉鈴木龍
 |
本展廳順時針方向介紹日本從古生代到新生代的生物 |
 |
雙葉鈴木龍(複製品)是發現於日本福島的蛇頸龍類 |
 |
其實依學名來看應該叫鈴木雙葉龍 |
 |
本屬因發現自雙葉層群而命名為雙葉龍屬 |
 |
雙葉龍的頭骨 |
 |
右上腕骨 |
 |
左後肢,在化石一旁同時還有發現許多鯊魚牙齒 |
※日本列島的地理結構
II-1 殘留於日本列島的大陸記憶
II-2 構成增積岩體的岩石
※日本列島誕生前
II-3 日本最古老的化石
II-4 珊瑚繁盛的海洋
II-5 腕足動物的樂園
 |
日本最古老的化石年代為奧陶紀 |
 |
日本古生代的三葉蟲 |
 |
日本志留紀到石炭紀的化石 |
 |
三葉蟲一直延續到二疊紀 |
 |
二疊紀中期有繁盛的腕足動物 |
 |
這個乍看下外殼保存不良的化石其實可以觀察到許多內部微細構造 |
 |
這些腕足的形貌還真是與我印像中的腕足大相逕庭啊 |
 |
腕足動物常常群聚出現 |
 |
腕足化石正負模 |
 |
二疊紀的各種化石 |
II-6 古代的森林
II-7 世界最古老的魚龍-歌津魚龍
II-8 從化石判別地層的時代
II-9 中生代的森林
 |
講到森林就換介紹植物化石了 |
 |
宮城縣三疊紀早期地層發現的世界最古老魚龍 |
 |
當時發現的魚龍部位 |
 |
由指準化石可以得知地層的年代 |
 |
好大顆的琥珀 |
 |
植物在中生代興盛成森林 |
 |
侏儸紀後期到白堊紀前期的植物群 |
II-10 海百合的花園
II-11 首次在日本發現的恐龍
II-12 棍棒牡蠣之礁
II-13 菊石之海
II-14 植物化石? 還是生痕化石?
 |
海百合是棘皮動物的一類 |
 |
牡蠣也可以成礁 |
 |
長得長長的像棍棒狀的牡蠣 |
 |
菊石之海 |
 |
北海道大夕張發現的大型菊石 |
 |
也是北海道夕張發現的菊石 |
 |
川下由太郎先生的菊石收藏 |
 |
這麼大顆的菊石仍帶有彩光,非常少見 |
 |
這顆是帶彩光菊石有發現最大的一顆呢 |
 |
這麼大的菊石要找到一顆都不容易了,還一次兩顆 |
 |
大型軟體動物,左: 單板綱的笠螺;中:疊瓦蛤 |
 |
是植物化石或生痕化石? |
※日本海的誕生和日本列島的成立
II-15 製造煤炭的森林
II-16 日本海即將誕生之前
II-17 日本海的誕生和Vicarya貝之海
 |
日本海大約形成於2000萬到1500萬年前 |
 |
植物是形成新生代煤層的來源 |
 |
日本海形成之前,大陸的動物仍可穿越陸棚而來 |
 |
日本海擴大的同時,伴生的火山熱液活動也帶來金屬礦床資源 |
 |
Vicarya是一種卷貝類 |
 |
日本海最初誕生時棲息的古難獸(束柱齒獸類) |
 |
索齒獸 |
 |
異海虎屬 |
※冰期與間冰期
II-18 水杉林
II-19 日本曾有大象棲息的時期
 |
冰期造成溫暖時期繁盛的植物消退 |
 |
日本曾經有大象 |
 |
大象與大角鹿 |
※主題展示
II-20 化石化學合成生物群集
II-21 深海生物的化石
 |
冷泉碳酸鹽的化石群集 |
 |
滿月蛤 |
 |
冷泉碳酸鹽化石群集發現於宮崎縣新富町 |
 |
愛知縣知多半島發現許多深海生物化石 |
 |
這些深海生物推測是被海底山崩快速掩埋保存下來 |
 |
一種柔海膽 |
 |
柔海膽的細節都保存得非常好 |
日本館 3F南翼 日本列島的自然樣貌
 |
3F南翼簡介 |
本區介紹了日本列島豐富的自然生態,包括生物與地質
※南北狹長的日本列島的自然
I-1 日本列島的季節與自然
I-2 副熱帶
I-3 溫暖帶
I-4 冷溫帶
I-5 副極帶
I-6 日本代表性的苔類、地衣、菇類、黏菌、與淡水魚
 |
展示櫃很有歷史的感覺 |
 |
亞熱帶的生物與土壤 |
 |
溫帶的植物與土壤 |
 |
日本將溫帶再細分為暖溫帶及冷溫帶 |
 |
冷溫帶的動物 |
※環繞著日本列島的豐饒海洋
I-7 日本列島周邊海域的特徵
I-8 黑潮溫帶海域
I-9 黑潮副熱帶海域
I-10 日本海
I-11 親潮副極帶海域
 |
龍宮翁戎螺 |
 |
牟氏脆心形海膽 |
 |
本區有大量的動物標本 |
 |
黑潮溫帶海域的生物 |
 |
倍利翁戎螺 |
 |
棘形冠杯珊瑚 |
 |
鱈場蟹 |
※變動的日本列島
I-12 日本列島的地質
I-13 日本周邊的板塊分布與擠壓
 |
(柱狀節理)玄武岩/富士山產 |
 |
安山岩です/櫻島產 |
 |
英安岩/長崎縣雲仙產 |
 |
流紋岩與黑曜岩/長野縣和田峠 |
 |
讚岐岩,一種富鎂的黑色玻璃質火山岩 |
 |
什麼岩產自什麼地方用圖表示 |
 |
隱沒中的海洋板塊岩石分布 |
 |
隱沒帶的岩石 |
 |
日本列島的地質 |
 |
把各地的岩石拼成日本列島的樣子 |
 |
連剖面都做出來了 |
 |
由地震分布位置可以知曉板塊邊界的大致形貌 |
 |
各種火山噴出物質 |
 |
火山與溫泉的分布位置有密切的關係 |
 |
日本的火山與溫泉列表 |
3F中央大廳的走廊及旁邊的小展間則展示一些礦物和隕石,展出的礦物是日本有名的礦物收藏家櫻井欽一去世後所捐贈的藏品,全部都是產自日本的礦物,非常驚人。
I-14 日本的礦物
I-15 墜落在日本的隕石
 |
鹼性大隅石,以其發現地九州南部的大隅半島命名 |
 |
鉀長石/岐阜縣中津川市 |
 |
好大的日本律雙晶石英/山梨縣甲府市 |
 |
輝銻礦/愛媛縣西条市 |
 |
霰石/島根縣大田市 |
 |
3F中央大廳西側小展間 |
 |
這面牆全部都是產自日本的礦物 |
 |
日本的礦物分布圖 |
 |
全部都是櫻井先生的收藏 |
 |
北海道有產砂金早就有耳聞 |
 |
有金就有銀 |
 |
北海道可發現的礦物 |
 |
日本東北地區可發現的礦物 |
 |
綠柱石/福島縣石川町 |
 |
埼玉縣也有產金/秩父礦山 |
 |
以東京命名的東京石, 一種含水釩酸鹽礦物 |
 |
日本的落下隕石約有50件是已確認的 |
 |
分布從北到南都有 |
 |
右下的田上隕石是日本目前發現最大的鐵隕石,重174公斤 |
 |
日本落下隕石記錄的地點 |
 |
隕石的種類簡介 |
逛完日本館,還有地球館要逛呢,地球館共有地上三層及地下三層,由於地球館是比較新的設計建築,內部空間大很多,展間的中央就設置了很多巨大的標本,逛起來是另一種的感覺。入口在一樓,就從一樓開始介紹起吧。
地球館 1F 地球史導覽 |
地球館樓層簡介 |
本區介紹了地球上多樣化的生物們,有大量動物標本及模型,概略主題如下
※地球史導覽
1.萬物皆由原子構成
2.宇宙史
3.生命史
4.人類史
5.時間線展台
 |
中央展廳這隻異特龍化石除了頭部外大部分是真品喔 |
 |
用隕石介紹宇宙誕生的物質 |
 |
疊層石,是藍綠菌生長形成 |
 |
生命史 |
※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6.光合作用生態系
7.化學合成生態系
 |
地球的多樣化生物們 |
 |
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
 |
光合作用生態系中的生物們 |
 |
形形色色的珊瑚 |
 |
抬頭還有大型魚類(標本) |
 |
可惜這區的光線有點不足,照片都有點糊了 |
※陸生生物的多樣性
8.地面上多采多姿的景觀
9.息息相關的生命
10.紅樹林
11.熱帶雨林
12.溼原
13.溫帶林
14.高山
15.沙漠
 |
熱帶雨林區 |
 |
溫帶林的動植物 |
※多樣性的由來
16.生命是什麼
17.生物的物種
18.多樣化的主因-演化
19.多樣化的主因-種化
20.多樣化的實例
 |
蝴蝶的多樣化 |
 |
各種的松果 |
※系統廣場
21.系統廣場
 |
系統廣場 |
 |
系統分化由細菌開始 |
 |
本區也有大量的動植物標本 |
 |
牠們都是軟體動物 |
 |
鸚鵡螺的肉體與殼 |
 |
海生節肢動物們 |
 |
各種海膽 |
※生存於大自然的策略
22.向體型的挑戰
23.與溫度和水的戰鬥
24.尋求營養
25.生命的延續
26.共生與寄生
 |
抹香鯨模型 |
 |
抹香鯨另一面用解剖呈現內部構造,一旁還有骨骼標本 |
 |
羚羊適應草原及沙漠的環境 |
※生物多樣性的保存
27.我們究竟理解了多少
28.多樣性的探求
29.紅皮書
30.與時俱進的共生網路
31.復活的生物
32.生物多樣性保全的網路
地球館 B1F 地球環境的變動與生物的演化 |
B1樓層簡介 |
B1的空間不大,原因是有約3/5的空間被隔做特別展示室了,不過在這擺了大小數十具的恐龍化石展品,喜歡恐龍的人不能錯過。
※探索恐龍之謎
 |
入口處擺了具人類的骨骼模型 |
 |
從化石挖掘到博物館展示的過程 |
 |
以斑比盜龍的挖掘為例 |
 |
斑比盜龍被認為是有羽毛的恐龍 |
1.蜥臀目恐龍的演化
 |
中:艾雷拉龍屬,是已知最早的肉食性恐龍之一;右:迅猛鱷屬 |
 |
中間這隻是暴龍(複製品) |
 |
展示的恐龍多半是複製品,但也有部分實物 |
 |
迷惑龍屬(Apatosaur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屬 |
2.鳥臀目恐龍的演化
 |
左邊這隻是亞冠龍屬,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 |
 |
厚頭龍屬 |
 |
三角龍 |
 |
Triceratops prorsus 前突三角龍(複製品) |
 |
三角龍原地埋藏時的樣子(複製品) |
 |
幾種角龍科的頭骨,左起:刺盾角龍、厚鼻龍、準角龍、開角龍 |
 |
骨骼復元研究 |
 |
劍龍 |
 |
前:刺甲龍 |
 |
刺甲龍的復元模型 |
3.中生代的末日
 |
指示中生代結束的K-Pg界線,與小行星撞擊地球有關 |
※特別展示室
在B1的另一大半空間則是特別展示室,目前正在展出大哺乳類展,展期也是只到明天,不過特展的入口不在這,而且要另收門票,看來今天是沒時間去逛就放棄囉。
 |
特展:大哺乳類展 |
地球館B2F 地球環境的變動與生物的演化--誕生與滅亡的奧秘
 |
B2簡介 |
本展區講述地球上生命的演化之路,生命重複著誕生與滅亡的循環並逐步演化,主角當然又是化石,與日本館3F北相比,那邊是圍繞著日本的化石紀錄,這邊則是整個地球的尺度了。
※46億年的漫步路徑
1. 46億年的漫步路徑
※調查地球的發展史
2.地球的運作紀錄
3.化石述說的地球歷史
 |
化石記錄了生命的歷史 |
※推動絕種與演化的地球環境
4.地球環境變動的紀錄
5.生物的大量絕種
6.環境變動與生物變遷
7.微化石
 |
微體化石太小了,所以都用照片或圖片來說明 |
 |
正體不明的牙形石 |
 |
有孔蟲在生物地層的研究上十分重要 |
 |
浮游性有孔蟲、鞭毛藻與超微化石 |
 |
矽藻 |
※海洋中所發生的爆發性生物演化
8.前寒武紀的生物
9.震旦紀的生物群
10伯吉斯頁岩和奇妙的澄江動物群
 |
前寒武紀的生物化石 |
 |
多重波痕,有生物擾動的痕跡 |
 |
疊層石 |
 |
震旦紀的埃迪卡拉生物 |
 |
伯吉斯頁岩與澄江生物群的奇妙化石 |
 |
中華微網蟲 |
 |
林喬利蟲 |
 |
撫仙湖蟲 |
 |
伊爾東缽 |
 |
伯吉斯頁岩的化石,瓦普塔蝦與鰓蝦 |
 |
伯吉斯頁岩分布在加拿大西北的落磯山脈一帶 |
 |
多鬚蟲、某種海綿、奇蝦 |
11.古生代的無脊椎動物
 |
古生代開始生物種類爆發性增加 |
 |
中間十字形或星形的居然是某種珊瑚 |
 |
筆石 |
 |
海百合類 |
 |
始海百合類 |
 |
海蕾及副海百合類 |
 |
現存的棘皮動物在古生代初期就已大致出現 |
 |
菱孔海林檎 |
 |
海椿(海扁果類)、櫛海林檎(海扁果類)、海箭綱、螺板類,都是棘皮動物 |
 |
一堆叫不出名字的棘皮,下為海座星綱 |
 |
蛇尾綱及海星綱 |
 |
海參綱及海膽綱 |
 |
幾個重要的古生代化石群 |
 |
瑞典的奧斯坦化石群保存了極為良好的軟組織 |
 |
泥盆紀到石炭紀的菊石 |
 |
菊石殼形的演進 |
 |
古生代的其他動物,包括珊瑚類、外肛動物、腕足動物及內角石類 |
12.三葉蟲的繁盛
13.魚類的發展
 |
整面牆都是三葉蟲 |
 |
最早的魚類是無頜魚綱 |
 |
盾皮魚綱 |
 |
條鰭魚類是硬骨魚的一大演化枝 |
 |
肉鰭魚類,我們熟悉的腔棘魚即是屬於此類 |
※踏上陸地的生物
14.踏上陸地的第一步
15.森林的形成
 |
植物上陸後動物也接著上陸 |
 |
木化石 |
 |
自陶紀植物上陸後,到石炭紀繁盛 |
※支配陸地的哺乳類
16.哺乳類的起源
17.中生代的哺乳類
18.棲息於森林的哺乳類
19.棲息於草原與旱地的哺乳類
20.島嶼大陸的哺乳類
21.重量型的哺乳類
22.肉食性的哺乳類
 |
恐龍時代的哺乳類體型多半很小型 |
 |
棲息於森林的哺乳類-恐角獸 |
 |
各種早期的小型哺乳類化石 |
 |
大角鹿化石(複製品) |
 |
生活在草原地區的巨犀屬,是已知最大的陸上哺乳動物 |
 |
漸新世以後,草原哺乳類漸漸適應環境體型也逐漸變大 |
 |
各種的草原哺乳類 |
 |
左邊螺旋形的是古河狸的巢穴,被稱做"魔鬼的開瓶器" |
 |
一種雕齒獸屬的化石 |
 |
箭齒獸(後)及副磨齒獸(前) |
 |
重量級的哺乳類-象 |
 |
美洲乳齒象(Mammut americanum) |
 |
恐象(Deinotherium sp.) |
 |
肉食性的哺乳類 |
 |
肉食哺乳類具有發達的犬齒 |
※返回水中的四足動物
23.返回水中的四足動物
24.水生哺乳類的先驅
25.水中生物的趨同演化
26.新的食物開拓者
27.巨大的海生爬蟲類
28.遨遊於海中的鳥類
 |
水生哺乳動物 |
 |
古巨龜 |
 |
上面吊著的,左為龍王鯨(哺乳類),右為海王龍(爬蟲類) |
 |
加拿大發現世界最大的魚龍化石 |
※翱翔於空中的脊椎動物
29.翱翔於空中的脊椎動物
 |
翼龍 |
※人類的演化
30.靈長類的演化
31.南方古猿人的演化
32.直立人、早期智人的演化
33.古代人的還原
34.~39.晚期智人的演化與全球擴張
 |
古代人 |
 |
人類演化的系統樹 |
 |
原始人從非洲向歐洲遷移,再擴散到亞洲 |
地球館B3F 探索自然的構造 |
地球館B3簡介 |
本區介紹對科學有所貢獻的人們及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介紹看板及模型展示,主題概略如下:
0. 日本的科學家
1. 探索法則
2. 探索宇宙
3. 探索物質
 |
探索宇审展區 |
 |
日本第一台20公分折射式望遠鏡 |
地球館2F 以科學技術探索地球-科學與技術的演進 |
地球館2F簡介 |
本層有許多種體驗型設施,讓參觀者直接用感觀體驗物理學原理,並介紹從江戶時期以來科學技術在日本的發展演進,主題如下:
A. 觀測站
B. 探索地球的科學
1. 認識科學技術史
2. 江戶時代的科學技術
3. 近代化的開始
4. 近代化的成果
5. 日本科學技術的嶄新發展
6. 科學技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日本是少數幾個能自力發射宇宙偵察設備的國家 |
 |
日本第一款海外輸出汽車Otomo號 |
 |
深海6500探測船1/2比例模型 |
 |
深海6500的內部構造 |
 |
在2樓外的走廊擺了好大一片綠河組魚化石 |
 |
上樓電梯旁有恐龍圖 |
地球館3F 奔馳於大地的生命 |
地球館3F簡介 |
一踏入這層,映入眼中的是大量的動物…標本,用來介紹我們居住的地球上的各種生命,另外本層的羅盤樂園,基本上就是兒童遊樂區。本層的主題如下:
1. 演化的頂點、大型野生動物
2. 動物們的生存智慧
3. 稀樹草原的哺乳類
4. 人類的近親
5. 瀕臨絕種的邊緣
6. 鳥類的多樣化型態
 |
各種大型野生動物標本 |
 |
怎麼好像以偶蹄目居多? |
 |
館外看起來像吊臂的,是Lambda火箭發射器 |
在地球館的頂樓是露天展望台及香草花園,總算有個可以悠閒坐下來的地方,也是少數館內可以吃東西的地方,不少人都帶了食物在這裡用餐,從上面還可以看到一旁的上野站,是個看火車的好地方,不過今天天氣太好,艷陽高照,超級熱的,晃了一圈又躲回館內。
 |
地球館頂樓的香草花園 |
 |
上野車站就在旁邊 |
 |
近處綠色圓頂是日本館 |
匆匆逛完兩館,大約就花了3小時,只能說時間真的不夠用,只能針對幾間有興趣的重點看,後來幾間展廳幾乎都是走馬看花草草逛過,如果安排一整天來逛會比較充裕,最後留了一點時間在禮品店晃一圈,算是把630円用好用滿,回上野會合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